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淇县姓氏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7/27 17:54:07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追宗溯源、寻根问祖已经渗透到每个人基因,而姓氏寻根是追宗觅祖的捷径。同时,由于中华姓氏的形成、发展、演变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它具有发展缓慢和一定的稳定性、规律性。因此,姓氏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溯源的活化石,是联络宗亲感情的桥梁和纽带。由此而形成的姓氏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血缘上的认同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姓氏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文化像中国这样传承完整且富有内涵。
   一、淇县简介
   淇县古称朝歌,曾为殷商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国都,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封神榜故事发生地,林、石、康、殷、常等姓氏发源地,先后荣获中国鬼谷子文化圣地、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朝歌位于河南省的北部,鹤壁市淇县所在地。在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古都发展史中,朝歌都具有非常深厚称的影响。朝歌远古时“沬邑”,商朝时武丁、武乙曾先后迁都到这里,帝乙开始定都沬邑,帝乙之子帝辛(商纣王)继续以这里为都城,在平定东夷大获全胜后,将“沬邑”改名为“朝歌”,取“喜迎朝阳,高奏凯歌”之意。西周时周成王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在此建都403年。汉代始置朝歌县,元置淇州。明时改为淇县。
   商纣时期,朝歌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当时朝歌人口最少有数十万。据史书记载,当周武王率兵来伐占商纣王兵临牧野时,纣王仓促应战,在精锐部队远在东南江淮一带的情况下,仍然一夜间动员了十七万(一说七十万)兵力,出城抵抗,打响牧野之战,可见朝歌城人口之众。因此可以说朝歌是那个时候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周武王伐纣后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朝歌为卫国国都。西周初期的卫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国力相当强盛,显赫一时,是“诸侯之长”,保持了长时间的方伯地位。
   朝歌在商代作了四代帝都,共80多年;周朝又作卫都403年,整个算起来,先后作都城将近500年。在全国像朝歌这样作过五百年古都的城市,并不多见。朝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程,而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姓氏起源的开端。因此淇县(朝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姓氏起源地,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二、源于淇县的姓氏
   目前姓氏研究界普遍认可,有66个姓氏或源于殷商都城朝歌,或同殷都朝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这66个姓氏是:孙、林、殷、康、牛、施、元、梅、戴、裘、常、齐、商、晁、骆、宁、石、凌、禄、王、卫、开、抗、鹿、比、承、冷、弘、牧、乜、荆、赫、繁、礼、弥、仪、阴、汲、鲜、箕、武、陶、邽、樊、饥、锜、鑨、邓、权、乐、终、葵、郝、通、枣、析、徵、寇、熊率、史叶、羊角、仲叔、终葵、王子、长孙、司寇。
   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姓氏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新斌先生考证,源于卫国国都朝歌的姓氏达160多个:
   源于卫国诸侯公族的族姓有:璧、凡闾、眷、礼、勉、铖、渠、顽、宪、县、槭、成公、公孟、公南、公叔、会房、蒯、南、卷子、大叔、析、辄、子南、子文、公孙、国、子疆、子季、子郢、公文、公析、孤、假、角、猫、黔、羌师、羌宪、石伯、史龟、史桑、史朝、庶、析龟、兴、右子、祝固、康、凌、常、卫等;
   源于卫国大夫的族姓有:仲叔、庚公、夏丁、县潘、邑裘、尹公、石、石冶、石骀、彪长、黾、晁、承、大临、临、革、弥、弥牟、齐、求、棘、兼、贾、孙、开、元、留、公荆、弘、子伯、子行、子高、子玉、鄄等;
   源于卫国名人的族姓有:衍、梁馀、于弓、子齐、子叔、子之、夏戊、胥弥、鄢、懿、弋、由章、贡海、惠叔、世、世叔、邃、哀殆、赐、端、蹀、赵阳、鲒、专、琴、南公、元垣、中叔、祝圉、姻等;
   源于卫国职官的族姓有:辟、监、将军、寇、司寇、司、司徒、右、右宰、石公、箴、左公等;
   源于卫国方位的族姓有:北宫、辟阊等;
   源于卫国城邑的族姓有:须、漕、虽、戏阳、降、牵、羡、羊角、庸、汲、匡、淇、宁、戚、共、楚、铁、商、商丘、史叶、浚、悬、裘、拳、卷、籍、聂等。
   在云南昆明世博园有一面花岗岩砌就的寻根墙,上刻由马世之、许顺湛两位老专家考证的156个常见姓氏,其中明确起源于朝歌的有18个:王、孙、林、石、康、殷、卫、牛、宁、寇、常、戴、樊、武、邓、骆、商、阴等。
   韩国有许多姓氏也是起源于河南朝歌,这些姓氏的传人自称是“古商国帝王后孙”,韩国一些氏族《家谱》的始祖画像,有的是商纣王,有的是箕子。这些姓氏大致有:殷,林,孔,奇,徐,韩,等。
   以上专家对起源朝歌的姓氏的考证,肯定是不完全的,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姓氏中,把每个姓氏的来龙去脉全弄的明明白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的朝歌姓氏来说,即从姓氏起源的空间上严格限于朝歌,从时间上限于公元前商都时期的11世纪到公元前660年卫国国都从朝歌迁出,不算冷僻少见的姓氏,不算微子封到宋国后而形成的姓氏,不算卫国后期产生的姓氏,常用于现代而起源于朝歌的姓氏有66个,其中复姓8个:
   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林,比干被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到朝歌西长林一带的仙人梯,生下一个儿子。 取名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其为受姓始祖,称比干为太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殷,武王伐纣后,商王室后裔以故国名为氏称为殷姓。
   康,卫国开国君主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为氏,史称康姓正宗。
   牛,殷微子被封到宋,离开朝歌时,日当正午,其子孙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
   施,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做旗帜的工匠。
   元,出自殷商元铣之后,元铣是商朝大臣,曾极力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
   梅,殷商时期,梅伯被商纣王处死,其后世子孙姓梅。
   戴,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有的改为姓戴。
   裘,卫国有个大夫被封于裘邑,时人称其为裘侯。其后世子孙以裘为姓。
   常,卫康叔的一个儿子被封到常邑,他的后裔有的以邑为氏姓常。
   齐,春秋时卫大夫齐子,其名不可考,齐子为其字。其子孙以祖父之字命姓,成为齐姓的一个分支。
   商,商朝的王孙贵族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商氏。商被周所灭后,商姓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
   晁,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骆,出自嬴姓,商纣王大臣恶来革之玄孙名大骆,子孙以名为氏。
   宁,卫公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后来他以邑为姓氏。
   石,卫国大臣石碏之后,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大义灭亲就源于他的故事。石碏的孙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凌,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禄,殷辛王子武庚,字禄父,后人改姓禄。
   王,比干后人有的改姓王氏。春秋战国间的王诩(鬼谷子),曾隐居于淇县云梦山。
   卫,卫康叔后人以国为姓。
   开,卫国有卫公子开方,追随齐桓公多年,史称卫开方,其后有支庶子以开为姓。
   抗,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伉、抗为氏。
   鹿,卫康叔后裔,以封邑名称为氏。
   比,出自商纣王的叔父比干。
   承,起源于周时卫国大夫成叔承之后。
   冷,卫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后人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冷氏。
   弘,卫懿公的心腹大将弘演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为姓。
   牧,卫君康叔曾被封于牧(朝歌南部),他的一些子孙后代以牧为姓。
   乜,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名为姓。
   荆,出自庆姓,有改姓荆者,战国时义士荆轲即出生于朝歌。
   赫,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繁,源自殷商七族之一有繁(Pó 音婆)氏,其后人以繁为氏。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
   礼,卫大夫礼孔、礼至之后以礼为姓。
   弥,春秋时卫国公孙弥牟后代子孙以祖名弥字为姓。
   仪,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受封于仪邑,称为大夫仪,其后代有的以仪为姓。
   阴,三监之一管叔鲜的后代以阴为姓。
   汲,卫宣公,太子居于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称太子汲,其后代支庶子孙遂姓汲氏。
   鲜,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鲜,其后人以鲜为氏。
   寇,卫康叔曾为周司寇,其支孙以官为姓。
   箕,箕子之后。
   武,武丁之后。
   陶,源自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氏。
   樊,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扎篱笆的工匠。
   饥,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
   錡,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锉工。
   邓,武丁封叔为邓侯,其子孙以为氏。
   权,武丁裔孙封于权,其子孙以封地为氏。
   乐,卫戴公生乐父衎,其子孙称乐氏。
   终,以职业为氏的。从事的职业就是制作利器椎。周武王伐纣,将殷遗氏七族分给了卫国,终葵氏是这七族中之一。后来,复姓终葵逐渐形成了终、葵两姓。
   葵,以职业为氏的。从事的职业就是制作利器椎。周武王伐纣,将殷遗氏七族分给了卫国,终葵氏是这七族中之一。后来,复姓终葵逐渐形成了终、葵两姓。
   郝,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通,春秋卫国大夫,受封于通地,后世子孙姓通。
   枣,卫大夫棘子,其子孙将棘改枣姓。
   析,卫国有公子叫黑背,字析,其子孙姓析。
   徵,商纣王时有大夫臣叫理徵, 其子孙后世姓徵。
   终葵,复姓,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锥工。
   王子,复姓,“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商末纣王之王叔比干的后代。
   熊率,复姓,卫大夫熊率且比,子孙姓熊率。
   史叶,复姓,卫顷之子,公子史,封于叶,后世全称姓史叶。
   羊角,复姓,卫大夫受封于羊角,子孙姓羊角。
   仲叔,复姓,卫大夫仲叔于奚,后世姓仲叔或姓中。
   长孙,卫武公有子名姬惠孙,姬惠孙的孙子姬乙,字武仲,他以其祖父的字为氏,称谓孙乙、孙武仲。由于姬乙在卫国首称孙氏,因此又称大孙、孟孙、伯孙、长孙,其后裔子孙中亦有姓大孙、孟孙、伯孙、长孙者。
   司寇,卫康叔曾作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
   得姓始祖:殷契。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康姓最早由姬姓分衍而来,这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时代。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周武王姬发有个同母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这就是后来的康叔。周公姬旦扫平武庚和三监叛乱后,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殷商遗民,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姬封,建立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卫成为当时大国之一。姬封仁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众所爱戴和拥护,死后谥号“康”,寓有“使民安康”之意,这是对他生平事迹的一种褒扬,此后,子孙便取其谥号为姓,这是康姓的最早来源。即朝歌(淇县)是康姓的发源地。另:据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由桑君编著的《新百家姓》记载康姓的由来,康姓正宗起源于谥号,周公旦平“三监”,武庚之乱以后,封小弟姬封在殷墟一带,建立卫国,让他管理那里的“殷氏七族”。由于他按周公的嘱咐办事,治国很有成效,周成王便任命他为周朝的司寇。他死后,谥号为“康”,意思是能够“令发安康”。他的庶子以谥号为姓,称康氏。
   林姓出于上古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帝喾与有娀氏之女简狄生下契,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林姓就出于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王族比干的后裔。除子姓之林外,还有姬姓之林,其始祖为周平王之子林开。还有其他姓改为林姓的,林姓中的河南林,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时,鲜卑族的丘林氏改姓为林。在唐代,福建建州一带有一个姓林的少数民族,他们也繁衍了一部分林姓后裔。其他姓氏改为林姓的还有樊林(复姓)姓、蓝姓、刘姓、朱姓、柴姓、李姓等姓氏。
   卫姓的祖地在今河南淇县。古称朝歌,卫国的疆域很大,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南端的一部分地区。卫国的都城最初是在朝歌(今河南淇县)。传至卫懿公共16世,400余年。懿公好鹤,淫乐奢侈,臣民怨声载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狄人伐卫,他被杀。卫戴公继位,迁都漕邑(今河南滑县南)。戴公卒,其弟弟毁继位为卫文公,卫文公于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将都城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于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又将都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境)。之后,卫国因为战乱不休,统治者更迭频繁,政权不稳,国力日渐衰弱。至卫昭公更是沦为小侯。到卫嗣君的时候,卫国仅有濮阳一地。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国吞并濮阳,将其合并到东郡,卫元君将卫国都城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自周初卫康叔立国,至秦末灭亡,立国时间长达八百余年,其间四次迁都,但是朝歌(今河南淇县)作为都城的时间达400余年,且是卫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前期。所以,卫姓的祖居地是卫国的前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三、近几年与淇县联系较多的社团
   目前,淇县主要联系的姓氏文化研究社团有朝歌殷商传承文化研究会、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香港卫氏宗亲研究会、台湾林氏文化研究会、世界石氏宗亲联谊总会、淇县石氏宗亲联谊会、韩国姓氏宗亲会、韩国氏族部联合会等社团组织。
   四、现有姓氏宗祠园区古迹及近年寻根谒祖活动
   淇县现有许多殷商和战国名胜古迹,如摘心台、纣王墓、折胫河、纣王殿、鹿台、朝歌寨、鹰犬城、荆轲墓、王禅墓等。园区及宗祠有云梦山鬼谷文化苑、康氏文化苑、石碏文化园、三仁祠等。花窝遗址、卫国古城墙遗址、青岩绝石窟、陈婆造心经浮图等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实物佐证。
   到淇县寻根问祖的事情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前,由于受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外地一些人员到淇县名胜古迹拜祖都不敢公开。改革开放之初的1984年,日本东京国学院、日本现代书道研究所组团来朝歌访问,提出姓氏寻根在朝歌的命题。其团长中岛司有先生兴奋地振臂高呼,当场提笔书写“淇民朝歌开国庆”几个大字。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著名的林姓人士如林英海、林炎志、林斤澜等都专程到朝歌祭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原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为三仁祠题写匾额。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厂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赴美国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世界首席经济学家前夕,也不忘到朝歌探访一下自己的祖根。
   随着寻根活动的兴起,全国的殷姓、石姓、康姓、孙姓等经常来朝歌进行寻根问祖。如台湾、广西、南京、洛阳、林州、汤阴、浚县、濮阳等地的石姓宗亲都来淇县寻根问祖,筹备在朝歌修建石碏祠以示纪念。
   1999年春,韩国氏族部联合会代表团一行30人,在总裁白镇禹老先生的带领下,专程来朝歌访问,团员多数属商纣王、箕子后裔;其中有韩国殷氏大宗亲会会长殷熙权、韩国林氏大宗亲会会长林道文等殷、林、奇、徐、孔等氏族代表。
   2009春年至2019年春,在淇县(朝歌)纣王墓举行了三次较大的拜祖大典,分别是2009年3月8日-12日,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中国殷氏文化学会代表30余人和朝歌殷氏宗亲会、当地民众参加的“帝辛殉难3055周年拜祖大典”;2014年3月3日到8日,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山东、江西、广东等各省市、特区的殷氏宗亲以及来自韩国幸州殷氏大宗会19名殷氏宗亲共800余人来淇参加的“纪念帝辛殉难3060周年寻根谒祖”活动;2019年3月9日-12日,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福建、广东、江苏、上海、甘肃、宁夏等国内各地及韩国宗亲、美国华侨等海外的殷姓、林姓、孔姓、戴姓、宋姓、商姓等世界殷商后裔近2000名,在淇县帝辛陵隆重举行了“2019年世界殷商后裔朝歌祭祖大典”。淇县县委县政府邀请韩国宗亲、知名殷商企业家、文化名人、社会知名人士、殷商工作积极分子等部分海内外殷氏宗亲代表,召开了“世界殷商祖根地建设座谈会”。
   2012年4月,来自香港、台湾、福建、广东等26个省市地区的430名康氏后裔,到康氏发源地淇县寻根问祖,表达对康氏先祖卫康叔的缅怀。这是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第三次到淇县进行寻根之旅,也是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康氏宗亲活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康献堂说:“这次活动让我们更深切感受到淇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回去之后我们将向全国375万康姓宣传。
2012年7月,中华殷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殷氏网站站长殷作斌先生一行来到淇县寻根,考察了摘心台、帝辛墓等殷商遗址,并协商确定2014年帝辛殉难3060年祭奠暨朝歌寻根活动筹备事宜。县政协副主席燕昭安、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长张林、县台办主任刘本朝以及淇县籍新乡学院文学院闫济振教授等陪同。
   2015年3月,应淇县县委统战部和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淇县分会有关人员的邀请,在南阳市南召县参加中华康氏2015年宗亲联谊会的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康献堂,名誉会长康宪章、康明章,副会长康文良、康昆平、康显荣,秘书长康军堂以及中华康氏四川省分会、福建永春分会等康氏宗亲代表一行30人莅临淇县,就中华康氏文化苑项目建设进行了考察论证。2016年,中华康氏文化苑动工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6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石氏宗亲在县朝歌文化广场举行了石姓始祖石碏文化苑落成仪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姓后裔每年都到淇县摘星台、林坚出生地寻根问祖,拜祭林姓始祖比干、林坚公。自2016年以来,到淇县(朝歌)林姓宗亲越来越多,较大的一次为2020年11月1日-2日的“2020年祖地朝歌林坚公诞辰纪念暨《中华林姓始祖-林坚》首发式”活动,共有来自台湾、香港、福建、广东、江苏等省和地区的近300名林姓宗亲参加。
   近几年来,其他源于淇县(朝歌)的姓氏后裔宗亲,或组团,或三三两两到淇县(朝歌)寻根问祖,连绵不断!

 

     来源:淇县台办